当前位置: 代码网 > it编程>游戏开发>游戏引擎 > 精准契合游戏玩家需求 AMD锐龙7 9700X处理器全面评测

精准契合游戏玩家需求 AMD锐龙7 9700X处理器全面评测

2024年08月15日 游戏引擎 我要评论
众所周知,最近这段时间整个pc行业的舆论环境对于amd来说,可谓是极其有利。​zen5架构新一代处理器,几乎同步在移动与桌面平台上发布和上市。锐龙9000桌面处理器初期推出的4款“x&rd

众所周知,最近这段时间整个pc行业的舆论环境对于amd来说,可谓是极其有利。​zen5架构新一代处理器,几乎同步在移动与桌面平台上发布和上市。锐龙9000桌面处理器初期推出的4款“x”结尾的开放超频版本,直指diy市场的垂直升级。

前言:在最有利的时机,amd发布新款桌面cpu

首先,竞争对手的失误客观上让不少消费者都对amd的cpu,尤其是他们的顶级游戏cpu有了更高的期待。其次,先期上市的锐龙ai 9系列移动平台,也令外界看到了全新的zen5(以及zen5c)内核在能效比方面的巨大进步。

当然大家都知道,一方面锐龙ai 9系列作为amd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使用“大小核”设计的产品线,这次最多给到了4大核+8小核的组合,因此相对较少的大核数量也在某些特定场景中制约了其性能的发挥。

另一方面虽然锐龙ai 9系列很惊艳,但其定位毕竟是相对高端的“生产力轻薄本”,对于大多数amd的忠实粉丝来说,大家更期待的自然还是面向主流台式pc、主流游戏玩家群体的“全大核”zen5 cpu。

而这,自然便是我们今天的评测对象,一款或许已经令无数人望眼欲穿、原生就具备8颗zen5大核的锐龙7 9700x。

架构解析:不只是超宽设计,还有一些有趣细节

不久前在今年7月,amd方面就已经在他们的年度“技术日”活动期间,公布了zen5架构的许多细节,当时我们也就此有过专门的解析内容。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在锐龙7 9700x上市时间的临近,我们也得到了更多的官方技术资料。通过这些最新的信息,也使得我们得以窥见此次“全大核”zen5桌面cpu的更多设计思路。

大家多半已经知道,zen5架构相比于之前几代最大的改变,是将算术逻辑单元的宽度从4发射增加到了6发射,并与之搭配地将l1缓存的带宽、浮点队列的预取深度等都增加了50%,更是将l2缓存带宽直接进行了翻倍。

乍看之下,不少朋友都惊呼,这可能是amd史上首次尝试的“超宽型”cpu架构设计。面对如此巨大的底层执行端规模提升,大家都有理由期待它对于新处理器能效和性能的“助推”效果。

但如果我们对比“隔壁”的产品设计就会发现,amd这次在zen5架构里其实有好几个细节,都可以称得上是“嘲讽度拉满”。

比如,zen5的前端解码部分采用了双管线设计,这既可以使其在“标准工况”下的指令解码吞吐量翻倍,同时更是专门为了优化新内核的超线程性能而做的设计。因为这样一来,当核心运行在超线程模式时,单个核心上的两个线程,每一个都可以有独占的指令解码管线,从而很直接地提升超线程模式下的核心内部效率、降低指令延迟。

又比如相比于此前的zen4,zen5架构的a vx512浮点加速部分这次拥有了完整的512bit位宽加载和存储单元,不再需要每次拆分指令成两个256bit字长再进行运算。很显然,这可以直接提升新内核的a vx512运算效率。特别是在面对重负载的多媒体编集应用,以及模拟器游戏等场景中,a vx512指令集相比a vx、a vx2可以显著提升浮点性能。

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对于amd的竞争对手们(嗯,是“们”)来说,他们现在不仅无法在消费级cpu中很好地支持a vx512指令集,甚至就连超线程技术也准备放弃了。

当然,相关厂商会说这是为了提升能效比,但大家都明白,现如今amd的产品才有着更高的能效。所以当zen5一边堆着更大规模的前端和执行部分,一边“故意”地增强竞争对手们认为不利于能效的超线程和a vx512性能时,这其中的“嘲讽”意味便不言自明了。

往更长远的角度来看,amd在zen5基本架构上与竞争对手的“背道而驰”,可能会引发x86体系在软件优化层面的“选边站”。在如今amd全面高调的大背景下,这就有可能会逐级演变成一个相当长期的竞争优势。

产品解析:依然是am5接口,默认tdp仅65w

聊完了架构设计上的补充信息,我们接下来来看看此次评测对象,也就是这次我们拿到的量产版锐龙7 9700x。

值得一提的是,锐龙9000系列依然沿用了大家熟悉的am5接口,而且完全兼容此前的x670e、x670,甚至是b650和a620系列主板(当然,更新bios是必须的)。

所以可以看到,除了名称部分有所改变之外,锐龙7 9700x的整个外观和此前的锐龙7000、8000系列相比,乍一看是没什么区别的。

(0)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3869329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 2017-2025  代码网 保留所有权利. 粤ICP备2024248653号
站长QQ:2386932994 | 联系邮箱:238693299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