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什么是hbase数据库?
hbase是一个高可靠性、高性能、面向列、可伸缩的分布式存储系统,它利用hbase技术在hdfs上提供了类似于bigtable的能力。换句话说,hbase是apache hadoop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可以为大数据应用提供快速的随机读写访问。
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可以将hbase想象成一个巨大的表格,这个表格可以存储数十亿行和数百万列的数据。但与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不同,hbase更适合存储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的稀疏数据。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有一个社交网络平台,该平台需要存储用户的动态信息,如发表的文章、图片、视频等。由于用户发表内容的频率、类型和内容长度都不确定,因此这些数据非常稀疏。使用hbase来存储这些数据是非常合适的,因为它可以高效地处理大量的读写请求,并支持动态地增加列。
总的来说,hbase是一个为大数据应用设计的分布式数据库,它可以处理大量的数据并提供快速的随机读写能力。
简述 hbase 的特点 ?
hbase是一个高可靠性、高性能、面向列、可伸缩的分布式存储系统,它利用hadoop hdfs作为其文件存储系统,并利用mapreduce来处理hbase中的海量数据,同时它提供了高并发、低延迟的数据访问能力。
hbase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 面向列存储:hbase是面向列存储的,这意味着它的数据存储是按照列族来组织的,而不是按照行。这样的设计使得在读取数据时,只需要读取所需要的列,降低了i/o的开销。
- 高可靠性:hbase的底层使用hdfs作为其存储系统,hdfs本身具有数据冗余和故障恢复的能力,因此hbase也继承了这些特性,使得数据在存储时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 高性能:hbase的设计使得它在处理大量数据时仍能保持高性能。它支持高并发的数据读写,并且能够提供毫秒级的数据访问延迟。
- 可伸缩性:hbase是一个分布式的存储系统,它可以根据数据量的增长进行横向扩展,通过增加节点来提高系统的存储和计算能力。
举一个应用场景的例子,假设我们有一个需要存储大量用户行为数据的系统,这些数据包括用户的点击、购买、浏览等行为,每个行为都有很多属性,比如时间、地点、商品id等。这样的数据非常适合使用hbase来存储,因为我们可以将每个行为作为一个行,将行为的属性作为列来存储,这样可以方便地查询某个用户在某个时间段内的所有行为,或者查询某个商品被哪些用户浏览过等信息。
简述hbase 适用于怎样的情景?
hbase是一个高可扩展的、分布式的、面向列的nosql数据库,它运行在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之上,提供了大数据的随机和实时的读写访问。
hbase适用于以下情景:
- 大数据存储:当数据量非常大,超过了传统关系型数据库的处理能力时,hbase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例如,存储数十亿行、数百万列的数据。
- 随机读写:hbase支持对大数据的随机读写操作,而不仅仅是批处理操作。这使得它非常适合于需要实时或近乎实时访问大数据的应用。
- 稀疏数据:由于hbase是面向列的,它非常适合存储稀疏数据,即那些大多数列值为空的数据。例如,用户行为日志,其中每个用户可能只有少数几个行为被记录。
- 扩展性:如果你的应用需要持续地增长和扩展,hbase可以很容易地通过增加服务器来增加存储和计算能力。
- 与hadoop生态系统集成:hbase与hadoop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组件(如hive、pig、mapreduce等)有很好的集成,可以方便地进行大数据处理和分析。
应用场景举例:
- 用户行为日志存储与分析:网站或app的用户行为日志通常包含大量的数据,并且每个用户可能只有少量的行为被记录。使用hbase存储这些数据,可以方便地进行实时的查询和分析。
- 实时消息系统:hbase可以用于存储和查询实时的消息或事件数据,如社交媒体上的状态更新、评论等。
- 时序数据:像物联网设备产生的时序数据,可以使用hbase进行存储和查询,例如,设备的运行状态、温度、湿度等实时数据。
总之,hbase非常适合于需要处理大量、稀疏的、需要随机读写访问的数据的应用场景。
阐述hbase的架构 ?
hbase的架构是基于master/slave架构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以下是hbase架构的主要组件和它们的功能:
- hmaster:hmaster是hbase的主节点,负责管理整个hbase集群。它主要负责处理regionserver的故障恢复、region的分配和负载均衡等。hmaster还维护着hbase的元数据,例如表的元数据信息、region的位置信息等。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提高可用性,hbase集群中通常会有多个hmaster节点,但只有一个处于active状态,其他节点则处于standby状态。
- regionserver:regionserver是hbase的从节点,负责处理数据的读写请求。每个regionserver都管理着多个region,每个region对应着hbase表中的一个数据分区。regionserver会接收来自客户端的读写请求,并根据请求的类型和数据的位置信息,将请求路由到相应的region进行处理。同时,regionserver还负责将数据写入hdfs,并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 zookeeper:zookeeper是hbase的分布式协调服务,负责维护hbase集群的状态。它记录了hmaster和regionserver的位置信息、集群的配置信息等。zookeeper还负责选举active hmaster节点,并在hmaster节点故障时进行故障恢复。此外,zookeeper还提供了分布式锁、发布/订阅等功能,用于hbase集群中的分布式协调。
- hdfs:hdfs是hbase的底层存储系统,用于存储hbase中的所有数据。hbase将数据划分为多个region,并将每个region存储为一个hdfs文件。regionserver通过hdfs的客户端接口与hdfs进行交互,实现数据的读写操作。同时,hdfs还提供了数据备份、容错和恢复等功能,保证了hbase数据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在hbase的架构中,客户端通过hbase的api与hbase集群进行交互。客户端可以向hmaster或regionserver发送请求,获取或修改hbase中的数据。hbase还支持多种访问接口,如java api、rest api、thrift api等,方便不同语言和平台的应用程序访问hbase数据。
描述 hbase 的 rowkey 的概念和设计原则?
hbase中的rowkey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用来唯一标识一行记录的主键。在hbase中,数据是按照rowkey的字典顺序进行存储和检索的。设计合理的rowkey对于hbase的性能和扩展性至关重要。
rowkey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
唯一性:rowkey必须保证唯一性,因为在hbase中,数据是以key-value的形式存储的,如果插入相同rowkey的数据,那么新的数据会覆盖旧的数据。
-
长度原则:rowkey的长度不宜过长,建议越短越好,通常不超过16个字节。因为hbase会将部分数据加载到内存中,如果rowkey过长,会导致内存的有效利用率降低,从而影响检索效率。
-
散列原则:为了避免热点数据问题,即大量数据集中在某个region上导致查询速率降低,需要对rowkey进行散列设计。常见的方法包括加盐(在rowkey前加随机前缀)和预分区等。
-
业务相关性:rowkey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具体的业务需求,将经常一起读取的行存储放到一起,这样可以提高查询效率。例如,如果经常需要查询某个用户的所有订单,那么可以将用户id作为rowkey的前缀。
举一个设计rowkey的例子,假设我们有一个用户订单系统,需要存储用户的订单信息。每个订单都有订单id、用户id、商品id等属性。我们可以将订单id和用户id组合起来作为rowkey,例如“userid_orderid”的形式。这样设计的好处是可以方便地通过用户id查询该用户的所有订单,同时保证了rowkey的唯一性。如果需要进一步避免热点数据问题,可以在userid前加上一个随机前缀或哈希值。
描述 hbase 中 scan 和 get 的功能以及实现的异同?
hbase是一个开源的、分布式的、版本化的非关系型数据库,它提供了高可扩展性来存储大量的稀疏数据。在hbase中,数据是按键值对的形式存储的,并且是基于列存储的。hbase提供了多种方式来检索数据,其中包括get
和scan
方法。
-
get方法:
- 功能:
get
方法用于根据指定的rowkey获取hbase表中唯一一条记录。由于hbase中的数据是按键值对存储的,因此通过rowkey可以直接定位到数据的位置。 - 实现:
get
方法通过rowkey在hbase表中进行精确查找。它首先定位到存储该rowkey的regionserver,然后在对应的region中查找数据。如果找到了匹配的数据,就将其返回给客户端。
- 功能:
-
scan方法:
- 功能:
scan
方法用于扫描hbase表中的数据,可以根据指定的条件获取一批记录。scan
方法提供了更灵活的查询方式,可以扫描一个或多个region中的数据,支持范围查询、模糊查询以及使用过滤器进行数据过滤。 - 实现:
scan
方法通过扫描hbase表中的一个或多个region来获取数据。它可以根据指定的起始rowkey和结束rowkey来确定扫描的范围,也可以使用过滤器来进一步筛选数据。在扫描过程中,scan
方法会逐个访问region中的数据,并将符合条件的数据返回给客户端。
- 功能:
异同点:
- 功能上:
get
方法用于获取单条记录,而scan
方法用于获取一批记录。get
方法是精确查找,通过rowkey直接定位数据;而scan
方法是范围查找,可以扫描表中的一个或多个region。 - 实现上:两者都依赖于hbase的分布式存储和检索机制。
get
方法通过rowkey直接定位到数据的位置,实现快速查找;而scan
方法则需要扫描表中的数据,根据指定的条件和过滤器来获取数据。 - 性能上:由于
get
方法是精确查找,通常比scan
方法更快。但是,当需要获取大量数据时,scan
方法可以通过并行扫描多个region来提高性能。另外,scan
方法还支持分页查询和多条件查询等高级功能。
总的来说,get
和scan
方法是hbase中两种重要的数据检索方式,它们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查询场景和需求。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和数据量大小来选择合适的查询方法。
简述hbase中操作命令?
hbase是一个分布式、面向列的nosql数据库,它提供了一系列的操作命令来管理数据库、表和数据。以下是一些常用的hbase操作命令:
-
进入hbase shell:
使用hbase shell
命令可以进入hbase的交互式命令行界面。 -
表操作:
list
:列出hbase中的所有表。create '<table_name>', '<column_family>'
:创建一个新表,指定表名和列族。describe '<table_name>'
:显示表的详细信息,包括列族和配置。alter '<table_name>', {name => '<column_family>', versions => <num_versions>}
:修改表结构,例如增加列族或设置版本数。disable '<table_name>'
:禁用表,使其无法进行读写操作。drop '<table_name>'
:删除表。必须先禁用表才能删除。truncate '<table_name>'
:清空表中的所有数据,但保留表结构。
-
数据操作:
put '<table_name>', '<row_key>', '<column_family>:<column>', '<value>'
:向表中插入数据,指定表名、行键、列族和列,以及要存储的值。get '<table_name>', '<row_key>'
:根据行键检索表中的数据。scan '<table_name>'
:扫描表中的所有数据。delete '<table_name>', '<row_key>', '<column_family>:<column>'
:删除指定行键、列族和列的数据。deleteall '<table_name>', '<row_key>'
:删除指定行键的所有数据。count '<table_name>'
:统计表中的行数。
-
命名空间操作:
create_namespace '<namespace>'
:创建一个命名空间。drop_namespace '<namespace>'
:删除一个命名空间。list_namespace
:列出所有的命名空间。describe_namespace '<namespace>'
:描述指定的命名空间。
-
其他操作:
status
:显示hbase集群的状态信息。version
:显示hbase的版本信息。whoami
:显示当前登录的用户。quit
:退出hbase shell。
这些操作命令可以通过hbase shell或者其他hbase客户端工具执行。请注意,具体的命令语法和参数可能会因hbase版本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实际使用时,建议参考hbase的官方文档或命令行帮助信息来获取准确的命令用法和参数说明。
阐述hbase有哪些不同的关键组件?
hbase是一个分布式、可扩展、大数据存储系统,在hbase的架构中有几个关键组件,它们共同协作以提供高性能的数据读写服务。以下是hbase的主要组件及其功能:
-
client(客户端):
- 客户端包含了访问hbase的接口,负责和hbase进行交互。
- 它通过hbase rpc(远程过程调用)机制与hmaster和hregionserver进行通信。
- 客户端可以执行数据读写操作,以及管理类操作如创建表、删除表等。
-
zookeeper(协调服务):
- zookeeper是一个分布式协调服务,用于维护hbase集群的状态。
- 它负责存储-root-表的地址、hmaster的地址以及所有hregionserver的状态。
- 通过zookeeper,hbase可以实现hmaster的高可用性和故障恢复。
-
hmaster(主服务器):
- hmaster是hbase集群的主节点,负责监控集群状态、管理regionserver和region。
- 它可以处理regionserver的故障转移,重新分配失效的region。
- hmaster还维护整个集群的元数据信息,如表的结构、region的位置等。
-
hregionserver(区域服务器):
- hregionserver是hbase中实际存储数据和处理客户端请求的服务器。
- 它负责管理和维护分配给它的region,处理数据读写请求。
- hregionserver还会将数据持久化到hdfs,并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
region(区域):
- region是hbase中数据的基本存储单元,一个表会被切分成多个region。
- 每个region由一个或多个store组成,每个store对应表中的一个列族。
- region会根据大小或rowkey的范围进行分裂,以维持数据的均衡分布。
-
store和memstore(存储和内存存储):
- store是hbase中实际存储数据的物理文件,每个store对应一个列族的数据。
- memstore是内存中的写缓存,用于暂存新写入的数据,在达到一定大小后会刷新到store中。
这些组件共同构成了hbase的分布式存储系统,使得hbase能够处理海量数据,并提供高并发、低延迟的数据访问能力。在实际应用中,这些组件通过协同工作来满足各种大数据处理的需求。
hbase中有哪些目录表?
在hbase中,"目录表"通常指的是用于追踪和定位数据的关键系统表。最重要的是hbase:meta
表,它扮演了目录的角色,存储了hbase中所有用户表及其区域(regions)的元数据。
- hbase:meta:
- 这是一个特殊的表,存储了hbase集群中所有用户表的元数据。
- 每一行代表一个region的信息,包括region的起始和结束键、所在的regionserver地址等。
- 当hbase客户端需要读写数据时,它首先会查询
hbase:meta
表来找到负责相应数据的regionserver。
除了hbase:meta
表之外,hbase还有一些其他的系统表,虽然它们不直接作为目录表,但对hbase的运作至关重要:
-
hbase:namespace:
- 存储了hbase中所有命名空间的元数据。命名空间是hbase 1.0及更高版本引入的,用于对表进行逻辑分组。
-
hbase:acl:
- 存储了hbase表的访问控制列表(acl)。这个表用于管理哪些用户或用户组有权访问哪些表以及可以进行哪些操作(如读、写等)。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系统表(包括hbase:meta
)也是存储在hbase中的,和普通用户表一样,只是它们的内容和作用更为特殊。此外,随着hbase版本的迭代,可能会引入更多的系统表或改变现有系统表的结构和功能。
在日常操作中,用户通常不需要直接与这些系统表交互,因为hbase的客户端api会透明地处理这些元数据操作。但在进行高级管理或故障排除时,了解这些系统表的结构和作用是非常有帮助的。
简述hbase 和 rdbms 相比有什么区别?
hbase和rdbms(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之间存在一些显著的区别。以下是它们之间主要的几点区别:
-
数据类型和存储方式:
- hbase:主要存储简单的字符串类型数据,它不支持丰富的数据类型,所有的类型都交由用户自己处理。hbase是基于列存储的,每个列族都由几个文件保存,不同列族的文件是分离的。
- rdbms:支持丰富的数据类型,如数值类型、字符串类型、时间类型等。rdbms是基于表格结构和行模式保存的。
-
数据操作:
- hbase:提供简单的插入、查询、删除、清空等操作,并且不支持复杂的表和表之间的关系。hbase的更新操作实际上是插入了新的数据。
- rdbms:提供多种数据操作,包括各式各样的函数和连接操作,支持sql(结构化查询语言)进行数据查询和操作。rdbms的更新操作是替换修改。
-
可伸缩性:
- hbase:是一个分布式数据库,可以轻松增加或减少硬件的数量,并且对错误的兼容性比较高。hbase具有高度可扩展性。
- rdbms:在面临可扩展性问题时,通常需要增加中间层才能实现类似的功能。
-
架构:
- hbase:没有固定的架构,它是面向列的,并且是基于google的bigtable数据模型设计的。
- rdbms:有一个固定的模式,通常是面向行的,并遵循acid(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久性)规则。
-
数据检索速度:
- hbase:由于是基于列存储的,并且数据被透明地切分,因此数据检索速度相对较快。
- rdbms: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时,数据检索可能会相对较慢。
-
应用场景:
- hbase:适用于需要存储大规模稀疏表、进行高性能并发读写操作的场景,例如在廉价硬件构成的集群上管理超大规模数据。
- rdbms:适用于需要复杂查询、事务处理和丰富数据类型支持的传统应用。
总的来说,hbase和rdbms在数据类型、存储方式、数据操作、可伸缩性、架构和数据检索速度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区别。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可以选择合适的数据库系统来存储和管理数据。
阐述hbase 读写流程?
hbase是一个分布式、面向列的nosql数据库,它使用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作为其底层存储。hbase的读写流程涉及多个组件,包括客户端(client)、zookeeper、hmaster、hregionserver以及region等。下面将分别阐述hbase的读写流程。
hbase写流程:
-
客户端发起写请求:客户端首先通过hbase api发起写数据请求,指定要写入的rowkey和列族等信息。
-
查找meta表定位region:客户端通过访问zookeeper获取meta表的位置信息,进而查找目标数据应该写入哪个region。meta表中存储了hbase中所有region的信息。
-
定位具体的regionserver:客户端通过zookeeper获取hmaster的地址,并向hmaster发送请求获取目标region所在的hregionserver地址。然后,客户端直接与对应的hregionserver通信。
-
写入wal(write-ahead log):在数据实际写入memstore之前,hregionserver会先将操作写入wal(预写日志),以确保数据的持久性和恢复能力。
-
写入memstore:数据被写入hregion的memstore中,memstore是一个按rowkey排序的内存缓冲区。
-
memstore flush:当memstore达到一定大小后,会触发flush操作,将数据持久化到hdfs中,形成一个新的storefile。
hbase读流程:
-
客户端发起读请求:客户端通过hbase api发起读数据请求,指定要读取的rowkey和列族等信息。
-
查找meta表定位region:与写流程类似,客户端通过访问zookeeper和meta表来定位目标数据所在的region和hregionserver。
-
访问hregionserver:客户端直接与对应的hregionserver通信,请求读取数据。
-
读取memstore和blockcache:hregionserver首先尝试从memstore中读取数据,如果memstore中没有,则查看blockcache(读缓存)。
-
读取storefile:如果blockcache中也没有数据,hregionserver会从hdfs中的storefile读取数据。为了提高读取效率,可能会使用多种索引和压缩技术。
-
返回数据给客户端:hregionserver将读取到的数据返回给客户端。如果数据是从storefile中读取的,它可能会先被缓存到blockcache中,以便后续的读操作能够快速访问。
通过上述读写流程,hbase能够实现高并发、低延迟的数据访问,并支持海量数据的存储和处理。
简述如何提高 hbase 客户端的读写性能?
提高hbase客户端的读写性能可以通过多个方面的优化来实现。以下是一些关键的优化建议:
-
客户端配置优化:
- 增加客户端的堆内存大小,以便处理更大的数据量和缓存。
- 调整客户端的线程池大小,以适应并发读写操作的需求。
- 优化网络配置,如增加网络带宽、减少网络延迟等,以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
数据模型设计:
- 设计合理的rowkey,以充分利用hbase的排序和分区特性。避免rowkey的热点问题,可以使用散列、反转或加盐等方式。
- 合理规划列族,避免过多的列族导致额外的开销。每个列族都有自己的内存和存储开销,因此需要权衡。
- 对于频繁更新的数据,可以考虑使用版本号来控制数据的版本,避免不必要的旧版本数据的存储和传输。
-
批量操作:
- 使用批量put和批量delete操作来减少网络往返次数和服务器负载。
- 对于scan操作,可以使用批量获取(batching)来提高扫描性能。
-
预分区:
- 在表创建时预先定义分区,避免数据都写入单个region导致的热点。根据rowkey的设计,合理选择预分区的数量和范围。
-
缓存优化:
- 利用hbase的块缓存(blockcache)机制,将经常访问的数据块缓存在客户端或regionserver端,以减少磁盘io。
- 调整缓存策略,如lru(最近最少使用)策略,以适应数据的访问模式。
-
压缩和编码:
- 使用hbase提供的压缩算法(如snappy、gzip等)来减少数据的存储和传输大小。
- 选择合适的数据编码方式,如fastdiffdeltaencoder、prefixtreeencoder等,以减少数据的大小和提高查询性能。
-
协处理器(coprocessor):
- 使用协处理器将计算逻辑下推到regionserver端执行,减少数据传输量和网络延迟。
- 开发自定义的协处理器来实现特定的业务需求,提高数据处理效率。
-
负载均衡和集群管理:
- 监控regionserver的负载情况,及时进行负载均衡操作,避免某个regionserver成为瓶颈。
- 定期检查集群的健康状态,包括磁盘空间、网络状况、内存使用等,确保集群稳定运行。
-
异步操作:
- 使用异步客户端api进行读写操作,以提高并发性能和吞吐量。
-
jvm和垃圾回收优化:
- 调整jvm参数,如堆大小、垃圾回收器等,以适应hbase的工作负载特性。
- 监控垃圾回收的性能和影响,避免长时间的垃圾回收停顿导致性能下降。
综上所述,通过合理配置客户端和集群参数、优化数据模型设计、使用批量操作、预分区、缓存优化、压缩和编码、协处理器、负载均衡和集群管理、异步操作以及jvm和垃圾回收优化等手段,可以有效提高hbase客户端的读写性能。需要注意的是,优化策略应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和集群规模进行调整和测试。
hbase数据库如何导入数据?
hbase数据库导入数据有多种方式,以下列举其中几种常用的方法:
-
使用put命令:这是最基本的数据导入方式,通过hbase的put api将数据一条一条地插入到表中。这种方式适用于数据量较小的情况。
-
使用批量导入工具:对于大规模数据的导入,hbase提供了一些批量导入工具,如bulkload和importtsv。这些工具可以从hdfs或其他数据源中读取数据,并将其高效地导入到hbase表中。
- bulkload:bulkload是一种高效的数据导入方式,它可以从hdfs中的hfile文件加载数据到hbase表中。使用bulkload时,需要先将要导入的数据生成hfile格式,然后再使用bulkload命令将hfile文件加载到hbase表中。这种方式可以避免直接通过hbase api写入数据时的开销,提高数据导入的效率。
- importtsv:importtsv是一个用于从csv文件导入数据到hbase表的工具。它可以将csv文件中的数据转换为hbase表中的数据格式,并将其导入到指定的hbase表中。使用importtsv时,需要指定csv文件的路径、hbase表名以及列族信息等。
-
使用mapreduce作业:对于存储在hdfs中的大规模数据,可以使用mapreduce作业来并行处理数据并将其导入到hbase表中。在mapreduce作业中,可以编写自定义的mapper和reducer来处理数据,并使用hbase的api将数据写入到hbase表中。
-
使用第三方工具:除了上述方法外,还可以使用一些第三方工具来导入数据到hbase表中,如apache sqoop和apache kafka等。这些工具提供了丰富的功能和灵活性,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适合的工具进行数据导入。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数据导入之前,需要确保hbase表已经创建好,并且表的结构与要导入的数据格式相匹配。此外,根据数据量的大小和数据源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数据导入方式可以提高数据导入的效率和质量。
请阐述hbase 的存储结构?
hbase是一个分布式、面向列的nosql数据库,其存储结构是为了支持大规模数据存储和高并发访问而设计的。hbase的存储结构可以分为逻辑存储结构和物理存储结构两个层面。
逻辑存储结构:
-
table(表):hbase中的表由行和列组成,但与传统关系型数据库不同,hbase的列是动态定义的,每行可以有不同的列。
-
row(行):hbase表中的每行数据都由一个唯一的rowkey标识。rowkey是字节数组,按照字典序存储,因此设计rowkey时需要考虑数据的访问模式。
-
column family(列族):hbase的列被组织成列族,每个列族包含多个列。列族是表的模式定义的一部分,需要在创建表时指定。同一个列族的所有列具有相同的访问模式和存储属性。
-
column(列):hbase中的列由列族和列限定符(column qualifier)共同确定。列限定符不需要预先定义,可以在写入数据时动态指定。
-
cell(单元格):hbase中的每个数据项都是一个单元格,由{rowkey, column family, column qualifier, timestamp}唯一确定。单元格中的数据是字节数组,没有固定的数据类型。
-
timestamp(时间戳):hbase中的每个单元格都可以包含多个版本的数据,通过时间戳来区分。时间戳由系统自动生成,也可以由用户显式指定。
物理存储结构:
-
region(区域):hbase表在物理上被分割成多个region,每个region负责存储表中的一部分数据。region的大小可以根据配置和数据量动态调整。
-
hregionserver(区域服务器):region存储在hregionserver上,一个hregionserver可以管理多个region。hregionserver负责处理客户端的请求,并执行数据读写操作。
-
store(存储):每个region由一个或多个store组成,每个store对应表中的一个列族。store包含memstore和storefile两部分。
-
memstore(内存存储):memstore是写缓存,用于暂存新写入的数据。当memstore达到一定大小时,会触发flush操作,将数据持久化到storefile中。
-
storefile(存储文件):storefile是hbase中实际存储数据的物理文件,存储在hdfs上。storefile是不可变的,一旦创建就不能修改。
-
hfile(hbase文件):storefile的底层实现是hfile,hfile是hbase自定义的一种文件格式,用于存储和索引数据。
-
wal(write-ahead log,预写日志):为了保证数据的持久性和恢复能力,hbase在数据写入memstore之前,会先将操作写入wal。wal是hbase的日志文件,用于在系统崩溃时恢复数据。
综上所述,hbase的存储结构通过逻辑上的表和物理上的region、store等组件相结合,实现了高效、可扩展的大规模数据存储和访问。
由于内容太多,更多内容以链接形势给大家,点击进去就是答案了
21. 简述hbase memstore 的flush机制 ?
29. 简述什么是wal(write ahead log)预写日志 ?
32. hbase 如何将某个表内存中的所有数据刷写到磁盘?
34. hbase中的墓碑标记(tombstone )是什么?hbase中有多少个墓碑标记?
38. 请描述hbase中scan对象的setcache和setbatch方法的使用?
39. 简述start-hbase.sh 为起点,hbase 启动的流程是什么?
41. hbase 如何解决热点写,hbase如何解决热点问题?
42. 简述 hbase 中 compact 用途和机制 ?
44. 简述hbase作为hadoop的dbms的最佳理由 ?
46. 请解释为什么不建议在 hbase 中使用过多的列族?
48. 请问是否可以频繁的 memstore flush?以及带来的影响
53. 简述hregionserver宕机后,此台机器的region数据的转移过程?
54. 简述描述hbase中region太小和region太大带来的问题?
60. 简述当先前填充的数据库中列族的块大小发生变化时会发生什么?
63. 阐述hbase集群中hregionserver作用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