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空间(namespace)
用于进行租户粒度的配置隔离。不同的命名空间下,可以存在相同的 group 或 data id 的配置。
namespace 的常用场景之一是不同环境的配置的区分隔离,例如开发测试环境和生产环境的资源(如配置、服务)隔离等。
配置分组(group)
nacos 中的一组配置集,是组织配置的维度之一。
通过一个有意义的字符串(如 buy 或 trade )对配置集进行分组,从而区分 data id 相同的配置集。
当您在 nacos 上创建一个配置时,如果未填写配置分组的名称,则配置分组的名称默认采用 default_group 。
配置分组的常见场景:不同的应用或组件使用了相同的配置类型,如 database_url 配置和 mq_topic 配置。
配置集 id(data id)
nacos 中的某个配置集的 id。配置集 id 是组织划分配置的维度之一。
data id 通常用于组织划分系统的配置集。一个系统或者应用可以包含多个配置集,每个配置集都可以被一个有意义的名称标识。
data id 通常采用类 java 包(如 com.taobao.tc.refund.log.level)的命名规则保证全局唯一性。此命名规则非强制。
配置集:一组相关或者不相关的配置项的集合称为配置集。
在系统中,一个配置文件通常就是一个配置集,包含了系统各个方面的配置。
例如,一个配置集可能包含了数据源、线程池、日志级别等配置项。
三者关系
这三者的关系类似于java里面的package名和类名,最外层的namespace是可以用于区分部署环境的,group和dataid逻辑上区分两个目标对象。
默认情况
namespace=public,group=default_group,默认cluster是default
具体情况
nacos默认的命名空间是public,我们就可以利用namespace来实现隔离,比如我们现在有三个环境:开发、测试、生产环境,我们就可以创建三个namespace,不同的n amespace之间是隔离的。
group本身就是分组的意思,它可以把不同的微服务划分到同一个分组里面去。
剩下的就是具体微服务,一个service可以包含多个cluster,nacos默认cluster是default,cluster是对指定微服务的一个虚拟划分。
比如说,将一个service部署在北京和和杭州的机房中,北京机房的service就可以起名为(bj),杭州机房中的service就可以起名为(hz),这样就可以尽量让同一个机房的微服务互相调用,提升性能。
切换不同环境
1. dataid方案
指定spring.profile.active和配置文件的dataid来使不同环境下读取不同的配置,配置规则:默认空间+新建dev和test两个dataid:
- 新建dev配置dataid(已经创建完成)
- 新建test配置dataid
2. group方案
新建配置的时候填入分组dev_group
同样的方式在建立一个同名的dataid分组为test_group
这里相当于相同的目录下不同的文件
- 项目配置bootstrap.properties
spring.application.name=nacos-config-client spring.cloud.nacos.discovery.server-addr=192.168.43.11:8848 # nacos作为配置中心地址 spring.cloud.nacos.config.server-addr=192.168.43.11:8848 # 指定yaml格式的配置 spring.cloud.nacos.config.file-extension=properties # 配置要使用的nacos配置中心分组 spring.cloud.nacos.config.group=test_group
- application.properties
# 激活使用profile spring.profiles.active=info
- application-info.properties
# nacos配置 server.port=3377
测试效果
3. 命名空间方案
新建命名空间
切换命名空间
- 修改配置文件bootstrap.properties实现切换
# 指定命名空间 dev #spring.cloud.nacos.config.namespace=401827ae-19b9-4fb4-a1fc-e55d57e6f6fe # 指定命名空间 test spring.cloud.nacos.config.namespace=5e79a451-9283-47cb-ac86-3bae58352240
添加分组和dataid(可以从default空间克隆)
参考上面的方案
测试结果
总结
以上为个人经验,希望能给大家一个参考,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代码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