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代码网 > it编程>编程语言>Javascript > 前端冒泡排序算法详解及实战案例

前端冒泡排序算法详解及实战案例

2024年11月03日 Javascript 我要评论
一、基本概念冒泡排序(bubble sort)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排序算法,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中被广泛讨论和应用。它通过多次迭代,比较并交换相邻元素的位置,使得值较小的元素逐步从后面移到前面,值较大的元素从

一、基本概念

冒泡排序(bubble sort)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排序算法,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中被广泛讨论和应用。它通过多次迭代,比较并交换相邻元素的位置,使得值较小的元素逐步从后面移到前面,值较大的元素从前面移到后面。就像碳酸饮料中的气泡最终会上升到顶端一样,值较大的元素会逐渐“冒泡”到数组的末端,因此得名“冒泡排序”。

二、算法原理

冒泡排序算法的原理是通过相邻元素之间的比较和交换,把每一对相邻元素中较小的元素“浮”到前面,较大的元素“沉”到后面。这个过程类似于水中的气泡逐渐冒到水面的过程,因此得名“冒泡排序”。具体步骤如下:

  • 比较相邻的元素。如果第一个比第二个大,就交换他们两个。
  • 对每一对相邻元素作同样的工作,从开始第一对到结尾的最后一对。在这一点,最后的元素应该会是最大的数。
  • 针对所有的元素重复以上的步骤,除了最后一个。
  • 持续每次对越来越少的元素重复上面的步骤,直到没有任何一对数字需要比较。

三、算法实现

冒泡排序算法的实现可以使用二重循环。外循环控制排序的趟数,内循环控制每趟排序需要进行的比较和交换次数。以下是一个用java实现的冒泡排序算法示例:

public class bubblesort {
    // 冒泡排序函数
    public static void bubblesort(int[] arr) {
        int n = arr.length;
        for (int i = 0; i < n - 1; i++) {
            // 外层循环控制排序趟数
            for (int j = 0; j < n - i - 1; j++) {
                // 内层循环控制每趟排序多少次
                // 如果当前元素大于下一个元素,则交换它们
                if (arr[j] > arr[j + 1]) {
                    int temp = arr[j];
                    arr[j] = arr[j + 1];
                    arr[j + 1] = temp;
                }
            }
            // 输出当前趟的排序结果(可选)
            // printarray(arr);
        }
    }

    // 打印数组(辅助函数)
    public static void printarray(int[] arr) {
        int n = arr.length;
        for (int i = 0; i < n; ++i) {
            system.out.print(arr[i] + " ");
        }
        system.out.println();
    }

    // 主函数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arr = {64, 34, 25, 12, 22, 11, 90};
        system.out.println("原始数组:");
        printarray(arr);
        bubblesort(arr);
        system.out.println("冒泡排序后的数组:");
        printarray(arr);
    }
}

四、性能分析

  • 时间复杂度

    • 最好情况:输入序列已经有序,此时只需遍历一次,时间复杂度为o(n)。
    • 最坏情况:输入序列完全逆序,此时需要遍历n-1次,每次遍历都需要进行n-i次比较和可能的交换(i为当前遍历的次数),因此总的时间复杂度为o(n^2)。
    • 平均情况:时间复杂度为o(n^2)。
  • 空间复杂度:冒泡排序只需要一个额外的空间来存储临时变量(用于交换),因此空间复杂度为o(1)。

  • 稳定性:冒泡排序是一种稳定的排序算法,即相等元素的相对顺序在排序后保持不变。

  • 适应性:冒泡排序的算法逻辑是通过相邻元素的比较和交换来逐步将较大(或较小)的元素“冒泡”到数组的末尾。这意味着即使在部分已经有序的情况下,冒泡排序仍然需要进行完整的比较和交换操作,无法充分利用已排序的部分。

五、优化与变种

  • 优化

    • 如果在一趟遍历中没有发生任何交换,则说明数组已经有序,此时可以提前结束排序。这种优化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遍历次数,提高算法的效率。
  • 变种

    • 鸡尾酒排序(cocktail sort):是冒泡排序的一种变体。它在每一趟遍历中,先从左到右进行冒泡排序,确保最大值被“冒”到右侧,然后再从右到左进行冒泡排序,确保最小值被“冒”到左侧。这种策略可以略微减少比较次数,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性能提升并不明显。
    • 奇偶排序(odd-even sort):是冒泡排序的一种变种。它通过交替进行从左到右和从右到左的比较和交换,以减少比较次数。

六、应用场景

  • 小规模数据集排序:对于较小的数据集,冒泡排序的性能是可以接受的,而且由于其实现简单,易于理解和实现,因此经常被用作教学示例。
  • 稳定性要求高的场景:在一些需要保持相等元素相对顺序的场景中,冒泡排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例如,在对学生成绩进行排序时,如果两个学生的成绩相同,希望他们在排序后的顺序保持不变,这时就可以使用冒泡排序。
  • 嵌入式系统或低级编程:在资源受限的嵌入式系统或低级编程环境中,冒泡排序的简单性可能使其成为首选算法,因为它不需要额外的数据结构或复杂的操作。

代码案例

以下是一个使用javascript实现的冒泡排序算法代码案例:

// 冒泡排序算法实现
function bubblesort(arr) {
    let len = arr.length;
    for (let i = 0; i < len - 1; i++) {
        for (let j = 0; j < len - 1 - i; j++) {
            if (arr[j] > arr[j + 1]) {
                // 交换相邻元素
                let temp = arr[j];
                arr[j] = arr[j + 1];
                arr[j + 1] = temp;
            }
        }
    }
    return arr;
}

// 测试数据
const testarr = [20, 14, 31, 22, 2, 9, 66, 10];
const sortedarr = bubblesort(testarr);

// 输出排序结果
console.log(sortedarr); // [2, 9, 10, 14, 20, 22, 31, 66]

代码解释

  • 外层循环:控制排序的趟数,每一轮排序会把最大的元素放到最后,因此每次循环需要比较的元素个数也会逐渐减少。
  • 内层循环:比较相邻元素,如果左边元素比右边元素大,则交换它们的位置。
  • 交换操作:使用临时变量temp来交换两个元素的位置。
  • 返回结果:最终返回排序后的数组。

优化策略

虽然冒泡排序的时间复杂度较高,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通过优化策略来提高其效率。例如,设置一个标志位flag,如果在一轮比较中没有发生任何交换操作,则说明数组已经有序,可以提前结束排序过程。

以下是优化后的冒泡排序算法代码:

// 优化后的冒泡排序算法实现
function bubblesortoptimized(arr) {
    let len = arr.length;
    let flag;
    for (let i = 0; i < len - 1; i++) {
        flag = false;
        for (let j = 0; j < len - 1 - i; j++) {
            if (arr[j] > arr[j + 1]) {
                // 交换相邻元素
                let temp = arr[j];
                arr[j] = arr[j + 1];
                arr[j + 1] = temp;
                flag = true;
            }
        }
        // 如果没有发生交换,则数组已经有序,提前结束排序
        if (!flag) {
            break;
        }
    }
    return arr;
}

// 测试数据
const testarroptimized = [20, 14, 31, 22, 2, 9, 66, 10];
const sortedarroptimized = bubblesortoptimized(testarroptimized);

// 输出排序结果
console.log(sortedarroptimized); // [2, 9, 10, 14, 20, 22, 31, 66]

总结 

到此这篇关于前端冒泡排序算法的文章就介绍到这了,更多相关前端冒泡排序算法内容请搜索代码网以前的文章或继续浏览下面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代码网!

(0)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3869329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 2017-2025  代码网 保留所有权利. 粤ICP备2024248653号
站长QQ:2386932994 | 联系邮箱:238693299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