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代码网 > 科技>人工智能>VR/AR虚拟现实 > 文生图大模型三部曲:DDPM、LDM、SD 详细讲解!

文生图大模型三部曲:DDPM、LDM、SD 详细讲解!

2024年07月28日 VR/AR虚拟现实 我要评论
文生图大模型Stable Diffusion的前世今生!

1、引言

跨模态大模型是指能够在不同感官模态(如视觉、语言、音频等)之间进行信息转换的大规模语言模型。当前图文跨模态大模型主要有:

  • 文生图大模型:如 stable diffusion系列、dall-e系列、imagen等

  • 图文匹配大模型:如clip、chinese clip、bridgetower等

今天主要讨论stable diffusion,首先让我们看一下,stable diffusion能做什么呢?

  • 最简单的形式:给它一个文本提示(text prompt) ,它将返回与文本匹配的图像。

  • 除此之外,stable diffusion还可以用于图像超分、图像修复、样本生成等领域。

stable diffusion的发展历程,主要经过如下三个阶段:

  • ddpm:无条件图片生成(不支持文本提示)

  • ldm:有条件图片生成(支持文本等其他形式提示)

  • stable diffusion:基于ldm发展而成的强大的文生图大模型

接下来,本文将按照stable diffusion的发展历程展开讲解!

2、ddpm

2.1 概要

denoising diffusion probabilistic models(去噪概率扩散模型,ddpm)在图像生成领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当前一些主流的文本转图像模型如dall·e 2stable-diffusion 和 imagen 均采用了扩散模型diffusion model)作为图像生成模型,这也引发了对扩散模型的研究热潮。相比传统的gan来说,扩散模型训练更稳定,而且能够生成更多样的样本。

2.2 基本原理

任务:从随机“向量”到真实图像的生成。和gan不同的是,ddpm的输入和输出形状是一样的。

动机:ddpm的核心动机,如果我们一点一点地往图像中加噪声,直到把它变成高斯噪声;然后我们把所有加噪的过程逆过来,就可以把高斯分布映射成真实图像的分布。

做法:基于以上动机,作者就设置了如图的加噪声过程(diffusion)和去噪过程(denoising),作者假设加噪过程是个马尔可夫过程,即当前状态只跟上一个状态相关

扩散模型包括两个过程:

  • 前向过程(扩散,加噪):对原图x0逐渐增加高斯噪音直至数据变成随机噪音的过程。

  • 反向过程(去噪):是一个去噪的过程,如果知道反向过程的每一步噪声的真实分布,那么从一个随机噪音n(0, 1)开始,逐渐去噪就能生成一个真实的样本。

简单来讲,图像生成的过程,就是一个去噪的过程;因此扩散模型的关键在于学习图像在前向过程中加入的噪声。

前向过程中,从原图x0到x1,x1到x2,最后到x_t的过程,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

式中,xt-1表示第t-1步的噪声图,xt表示第t步的噪声图。理论上,已知x0和 t,可以通过一步步推导获得xt,但是实际上,这种方式比较耗费计算资源。因此作者通过一种方式(重参数化技巧),能实现x0到xt的直接计算,这样就能节省大量资源,如下如所示:如果能从x0直接到x4,就不需要从x1到x2到x3再到x4。



2.3 重参数化

扩散过程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可以直接基于原始数据x0来对任意t步的xt进行采样。在扩散阶段,根据重参数化,可以推导出x0到xt的直接公式:

扩散过程的这个特性很重要。首先,我们可以看到xt其实可以看成是原始数据x0和随机噪音ϵ的线性组合,其中\sqrt[]\alpha_t\sqrt[](1-\alpha_t)为组合系数,它们的平方和等于1,我们也可以称两者分别为signal_ratenoise_rate。

更近一步地,我们可以基于而不是来定义noise schedule,比如我们直接将设定为一个接近0的值,那么就可以保证最终得到的近似为一个随机噪音。其次,后面的建模和分析过程将使用这个特性。

2.4 网络结构

扩散模型的核心就在于训练噪音预测模型,由于噪音和原始数据是同维度的,所以我们可以选择采用autoencoder架构来作为噪音预测模型。ddpm所采用的模型是一个基于residual block和attention block的u-net模型。如下所示:

经u-net改进过后的整体网络结构如下:

  • u-net属于encoder-decoder架构,其中encoder分成不同的stages,每个stage都包含下采样模块来降低特征的空间大小(h和w),然后decoder和encoder相反,是将encoder压缩的特征逐渐恢复。

  • u-net在decoder模块中还引入了skip connection,即concat了encoder中间得到的同维度特征,这有利于网络优化。

  • ddpm所采用的u-net每个stage包含2个residual block,而且部分stage还加入了self-attention模块增加网络的全局建模能力。

  • 扩散模型其实需要的是t个噪音预测模型,实际处理时,我们可以增加一个time embedding(类似transformer中的position embedding)来将timestep编码到网络中,从而只需要训练一个共享的u-net模型。具体地,ddpm在各个residual block都引入了time embedding。

2.5 模型训练

虽然扩散模型背后的推导比较复杂,但是我们最终得到的优化目标非常简单,就是让网络预测的噪音和真实的噪音一致。ddpm的训练过程也非常简单,如下图所示,训练过程具体步骤为:

  • 随机选择一个训练样本

  • 从1~t随机抽样一个t

  • 随机产生高斯噪音,并计算当前所产生的带噪音数据xt

  • 输入网络预测噪音

  • 计算产生的噪音和预测的噪音的l2损失

  • 计算梯度并更新网络


一旦训练完成,其采样过程也非常简单:我们从一个随机高斯噪音开始,并用训练好的的网络预测每一步的(从t到1)噪音,并根据该噪声去噪,就能逐步获得精细的生成图像。

2.6 实现效果

衡量模型生成图像质量的指标

  • inception score(is):图像质量的期望值(exp)和图像质量分布的分歧度(kl),越大越好。

  • fréchet inception distance(fid):生成图像和真实图像在特征空间中的分布距离;衡量它们之间的差异,越小越好。

1、在cifar10数据集上,ddpm获得了9.46的inception分数和3.17的最先进的fid分数。

2、在分辨率为256x256 lsun数据集上,ddpm能生成与progressivegan同样高质量的图像。

2.7 不足点

虽然ddpm能够生成高质量的图片,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

  • 计算量大:由于ddpm整个扩散过程是在像素空间上进行的,所以计算量很高

  • 不支持条件控制:ddpm是一个单纯的图像生成模型,不支持文本等提示信息,从而限制了其的发展。

3、ldm

3.1 概要

latent diffusion models(潜在扩散模型,ldm)通过在一个潜在表示空间中迭代“去噪”数据来生成图像,然后将表示结果解码为完整的图像,让文图生成能够在消费级gpu上,在10秒级别时间生成图片,大大降低了落地门槛,也带来了文图生成领域的大火。除此之外,ldm在无条件图片生成、图片修复、图片超分任务上也进行了实验,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3.2 主要创新点

  • ldm提出了cross-attention的方法来实现多模态训练,使得条件图片生成任务也可以实现。论文中提到的条件图片生成任务包括:类别条件图片生成(class-condition), 文图生成(text-to-image), 布局条件图片生成(layout-to-image)。这也为日后stable diffusion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 ddpm在像素空间上训练模型,需要反复迭代计算,因此训练和推理代价都很高。dlm提出一种在潜在表示空间上进行扩散过程的方法,能够显著减少计算复杂度,同时也能达到十分不错的图片生成效果。

  • 相比于其它空间压缩方法,论文提出的方法可以生成更细致的图像,并且在高分辨率图片生成任务(如风景图生成,百万像素图像)上表现得也很好。

3.3 网络结构

latent diffusion models整体框架如图,首先需要训练好一个自编码模型(autoencoder,包括一个编码器 e 和一个解码器d。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利用编码器对图片进行压缩,然后在潜在表示空间上做diffusion操作,最后我们再用解码器恢复到原始像素空间即可,论文将这个方法称之为感知压缩(perceptual compression)。

3.4 图片感知压缩

定义:利用编码器对图片进行压缩,然后在潜在表示空间上做diffusion操作,最后再用解码器恢复到原始像素空间。

原理:通过vae这类自编码模型对原图片进行处理,忽略掉图片中的高频信息,只保留重要、基础的一些特征;这种方法能够大幅降低训练和采样阶段的计算复杂度。

感知压缩主要利用一个预训练的自编码模型,该模型能够学习到一个在感知上等同于图像空间的潜在表示空间。在感知压缩的过程中,设置下采样因子的大小为: f=h/h=w/w,通过对原图进行f倍的下采样,让扩散模型在潜在空间中进行,从而减小计算量。

论文对比了 f 在分别 {1, 2, 4, 8, 16, 32}下的效果,发现 f 在 {4−16}之间可以比较好的平衡压缩效率与视觉感知效果。作者重点推荐了ldm-4 ldm-8

3.5 潜在扩散模型

扩散模型可以解释为一个时序去噪自编码器ϵ_θ (x_t,t),其目标是根据输入x_t和t,取预测噪声。相应的目标函数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其中 t 从 {1,…,t} 中均匀采样获得。

而在潜在扩散模型中,引入了预训练的感知压缩模型,它包括一个编码器ε和一个解码器d。这样在训练时就可以利用编码器得到z_t,从而让模型在潜在表示空间中学习,相应的目标函数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在潜在表示空间上做diffusion操作其主要过程和标准的扩散模型没有太大的区别,所用到的扩散模型的具体实现为 time-conditional unet。但是有一个重要的地方是论文为diffusion操作引入了conditioning mechanisms,通过cross-attention的方式来实现多模态训练,使得条件图片生成任务也可以实现。

3.6 交叉注意力

本文在扩散过程中引入了条件机制(conditioning mechanisms),通过cross-attention的方式来实现多模态训练,使得条件图片生成任务得以实现。具体做法是通过训练一个条件时序去噪自编码器ϵ_θ (z_t,t,y),来通过 y来控制图片合成的过程。

为了能够从多个不同的模态预处理 y ,论文引入了一个领域专用编码器τ_θ,它用来将 y 映射为一个中间表示τ_θ (y) ,这样我们就可以很方便的引入各种形态的条件(文本、类别等等)。最终模型就可以通过一个cross-attention层映射将控制信息融入到unet的中间层,cross-attention层的实现如下:

3.7 实现效果

无条件图像生成:

  • 论文从fid和precision-and-recall两方面对比ldm的样本生成能力,实验数据集为celeba-hq、ffhq和lsun-churches/bedrooms;其效果超过了gans和lsgm,并且超过同为扩散模型的ddpm。

有条件图像生成:

  • 采用fid和is作为衡量图像质量指标,ldm-kl-8-g*在fid和is两项指标上均获得不错的结果;且在fid相同的情况下,网络参数量显著下降。

4、stable diffusion

4.1 概要

stable diffusion是一种潜在的文本到图像的扩散模型。基于之前的大量工作(如ddpm、ldm的提出),并且在stability ai的算力支持和laion的海量数据支持下,stable diffusion才得以成功。

stable diffusion在来自laion- 5b数据库子集的512x512图像上训练潜在扩散模型。与谷歌的imagen类似,这个模型使用一个冻结的clip vitl /14文本编码器来根据文本提示调整模型。

stable diffusion拥有860m的unet和123m的文本编码器,该模型相对轻量级,可以运行在具有至少10gb vram的gpu上。

4.2 主要改进点

stable diffusion是在ldm的基础上建立的,同时在ldm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进:

  • 数据集:在更大的数据集laion- 5b上进行训练

  • 条件机制:使用更强大的clip模型,代替原始的交叉注意力调节机制

除此之外,随着各种图形界面的出现、 微调方法的发布、控制模型的公开,sd进入全新架构sdxl时代,功能更加强大。

4.3 模型训练

sd的训练是采用了32台8卡的a100机器(32 x 8 x a100_40gb gpus),单卡的训练batch size为2,并采用gradient accumulation,其中gradient accumulation steps=2,那么训练的总batch size就是32x8x2x2=2048。训练优化器采用adamw,训练采用warmup,在初始10,000步后学习速率升到0.0001,后面保持不变。至于训练时间约150,000小时(a100卡时),如果按照256卡a100来算的话,那么大约需要训练25天左右。

sd提供了不同版本的模型权重可供选择:

  • sd v1.1:在laion2b-en数据集上以256x256大小训练237,000步,上面我们已经说了,laion2b-en数据集中256以上的样本量共1324m;然后在laion5b的高分辨率数据集以512x512尺寸训练194,000步,这里的高分辨率数据集是图像尺寸在1024x1024以上,共170m样本。

  • sd v1.2:以sd v1.1为初始权重,在improved_aesthetics_5plus数据集上以512x512尺寸训练515,000步数,这个improved_aesthetics_5plus数据集上laion2b-en数据集中美学评分在5分以上的子集(共约600m样本),注意这里过滤了含有水印的图片(pwatermark>0.5)以及图片尺寸在512x512以下的样本。

  • sd v1.3:以sd v1.2为初始权重,在improved_aesthetics_5plus数据集上继续以512x512尺寸训练195,000步数,不过这里采用了cfg(以10%的概率随机drop掉text)。

  • sd v1.4:以sd v1.2为初始权重,在improved_aesthetics_5plus数据集上采用cfg以512x512尺寸训练225,000步数。

  • sd v1.5:以sd v1.2为初始权重,在improved_aesthetics_5plus数据集上采用cfg以512x512尺寸训练595,000步数。

其实可以看到sd v1.3、sd v1.4和sd v1.5其实是以sd v1.2为起点在improved_aesthetics_5plus数据集上采用cfg训练过程中的不同checkpoints,目前最常用的版本是sd v1.4和sd v1.5。

4.4 条件控制

  • sd采用clip text encoder来对输入text提取text embeddings,具体的是采用目前openai所开源的最大clip模型:clip-vit-large-patch14,这个clip的text encoder是一个transformer模型(只有encoder模块):层数为12,特征维度为768,模型参数大小是123m。对于输入text,送入clip text encoder后得到最后的hidden states(即最后一个transformer block得到的特征),其特征维度大小为77x768(77是token的数量),这个细粒度的text embeddings将以cross attention的方式送入unet中。

  •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tokenizer最大长度为77(clip训练时所采用的设置),当输入text的tokens数量超过77后,将进行截断,如果不足则进行paddings,这样将保证无论输入任何长度的文本(甚至是空文本)都得到77x768大小的特征。 在训练sd的过程中,clip text encoder模型是冻结的。在早期的工作中,比如openai的glide和latent diffusion中的ldm均采用一个随机初始化的tranformer模型来提取text的特征,但是最新的工作都是采用预训练好的text model。比如谷歌的imagen采用纯文本模型t5 encoder来提出文本特征,而sd则采用clip text encoder,预训练好的模型往往已经在大规模数据集上进行了训练,它们要比直接采用一个从零训练好的模型要好。

  • 下面是sd中使用的条件控制模型clip的结构示意图

4.5 与其他模型对比

dall-e2 :出自openai,其基本原理和sd一样,都是源于最初的扩散概率模型(ddpm),与之不同发是,sd继承了ldm的思想,在潜在空间中进行扩散学习;而dall-e2是在像素空间中进行扩散学习,所以其计算复杂度较高。

imagen:由谷歌发布,采用预训练好的文本编码器t5,通过扩散模型,实现文本到低分辨率图像的生成,最后将低分辨率图像进行两次超分,得到高分辨率图像。

5、conference

(0)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3869329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 2017-2025  代码网 保留所有权利. 粤ICP备2024248653号
站长QQ:2386932994 | 联系邮箱:238693299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