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基准性能测试:6核灭掉6核】
测试依然包括两部分,首先考察cpu基准性能,也就是理论表现,单线程、多线程都会照顾到。

cpu-z是最常用的cpu处理器和相关检测工具,但也加入了简单的cpu基准性能测试,包括单线程和多线程。虽然说不说多么权威,但也可以提供一个简单直观的参考,至少同类产品之间很有可比性。
锐龙5 1600x的单线程性能与core i7-6800k基本一致,对比锐龙7 1700则超出了大约12%,很好地符合频率差异。
多线程方面,锐龙5 1600x相比锐龙7 1700成绩低了约13%,更高的频率很好地弥补了核心少1/4的劣势。
不过,core i7-6800k的多线程成绩明显偏低,也进一步说明cpu-z不太适合不同架构之间的对比。

再来看cinebench r15,这无疑是考验处理器单线程、多线程性能的最佳工具,权威性毋庸置疑。
锐龙5 1600x单线程得分143,相比于core i7-6800k低了十几分,同时又比锐龙5 1700高出不到十分。
多线程方面,锐龙5 1600x得分1233,竟然超出同样6核心12线程的core i7-6800k 12%之多,多核效率显然更佳,同时落后锐龙5 1700大约13%,这和cpu-z是完全相同的,足以证明锐龙5 1600x高超的多线程性能。
另外对比之前的首发评测,锐龙7 1700现在的性能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看来优化支持确实更加到位了,可喜可贺。

aida64是检测内存和缓存性能的好东西。amd现在也完全支持了ddr4,频率很开放,手上的这两条芝奇条子,即便在b350主板上也可以轻松上到3200mhz。
测试中,几套平台都是双通道的2×8gb ddr4-3200,时序均为16-16-16-39。
锐龙5 1600x、锐龙5 1600x内存性能都很出色,而且彼此几乎没有任何不同。
core i7-6800k本来支持四通道,不过这里只有两条内存,跑的是双通道,所以效率不够高,但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锐龙系列的双通道ddr4效率不俗。

缓存和内存延迟关乎架构设计,尤其是前者。
amd zen架构的缓存表现还是不错的,一级二级都与intel broadwell架构完全持平,三级缓存则有明显优势,快了20-30%,看来每四个核心共享三级缓存的机制效率还挺高。
不过,锐龙5 1600x的三级缓存延迟还低于锐龙7 1700,快了超过10%,可能和核心数量少、访问更轻松有关。
内存延迟方面amd不太占优势,慢了超过30%,要知道此时core i7-6800k跑的还只是双通道,结合内存读写速度可以说喜忧参半,不过根据相关测试,内存频率如今对实际性能影响并不太大,2133mhz、3200mhz的差异也只会体现在极少数内存敏感性应用中,不必太过于纠结。

superpi 1m(一百万位)是一个古老而经典的测试项目,通过运算圆周率数值来考察cpu架构性能,但缺点是仅支持单线程,和频率密切相关,多核心、多线程在此无用。
锐龙5 1600x耗时接近11秒钟,只比core i7-6800k慢了不到0.2秒钟,同时又比锐龙7 1700快了1.3秒钟之多,差距大约11%。

wprime也是圆周率计算测试,但支持多核心多线程,频率和核心都很重要。
锐龙5 1600x 32m(3200万位计算)耗时11.172秒钟,相比于core i7-6800k慢了0.5秒钟,对比锐龙7 1700则快了5%。
1024m(10.24亿位)测试中,锐龙5 1600x耗时5分半钟,相比于core i7-6800k慢了大约22秒钟,但幅度只有7%,同时比锐龙7 1700快了约8%,更高的频率在这里使其占据上风。

国际象棋是侧重于多核心多线程的项目,锐龙5 1600x、core i7-6800k彼此彼此,但相比锐龙7 1700也只慢了约6%。

handbrake是常用的视频转码工具,测试中我们将一段1080p分辨率、17.5mbps码率的ts视频转换为720p分辨率的mp4视频。
锐龙5 1600x测试用时98秒钟,相比core i7-6800k快了13秒钟,幅度达到了13%,同时比锐龙7 1700慢了13秒钟,幅度为15%。

3dmark物理测试就是考验cpu的,本次这里我们同时跑了fire strike、time spy两个环节,保持默认设置。
锐龙5 1600x在两个环节汇总都明显胜出core i7-6800k,领先幅度11-14%,不过对比锐龙7 1700有些奇怪,time spy里差很多,fire strike里则稍稍领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