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平台配置:6核12线程大战6核12线程】
锐龙5系列有四款产品,本次测试的是最高端型号锐龙5 1600x。
其产品外观与锐龙7系列完全一致,从表面文字可以看到编号为yd160xbcm6iae,核心芯片在美国的globalfoundries纽约州工厂制造,最终在中国完成整体封装并出厂,也是一种“made in china”。

那么,该用它对比谁呢?
其实,选择测试对比对象是一件很纠结的事情,因为规格类似的价格往往差别很大,而价格类似的规格又经常天差地别。
比如之前用8核心16线程的锐龙7对阵4核心8线程的core i7-7700k,很多人就认为不公平,尽管二者价格差不多(当时分别为2499元和2799元)。
其实这也很正常,毕竟不同的厂商,对于自家产品的设计、定位都有自己的标准。不同厂商之间会有针对性的竞争,但任何产品都不可能完全对位,肯定都会努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亮点,进行差异化竞争。
锐龙5系列的对手又是谁呢?很多人认为是core i5系列,从价格上看确实也比较对位,比如说锐龙5 1600x 1999元,core i5-7600k 1799元。
但是别忘了,core i7-7600k只是一个4核心4线程。

由于我们这里只是做性能测试,市场定位不是首要考虑因素,所以最终我们为锐龙5 1600x选定的对手是core i7-6800k,二者除了频率略有差异外,规格几乎如出一辙。
二者都是14nm工艺的6核心12线程,频率和缓存都相差不大,很适合做性能对比。
当然,两款产品的热设计功耗、售价都相去甚远,毕竟core i7-6800k来自intel发烧级平台,是当今定位第三高的产品,这一点大家在对比性能的时候也不要忘了。
未来有机会,我们也会再对比一些同价位的产品,大家可以从不同角度去了解产品。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8核心16线程、6核心12线程的锐龙又多大区别,我们还加入了一颗锐龙7 1700,热设计功耗也是65w。注意其频率只有3.0-3.7ghz,所以大家也正好可以看看,低频多核心、高频少核心,到底哪个更适合你。

散热器方面,am4平台产品已经十分丰富,有新出的,也有新增扣具兼容的,选择空间很大。
amd也为锐龙家族准备了三款不同的原装散热器,命名为wraith幽灵系列,这里我们拿到了其中最高端的wraith max,不过它暂时仅供oem渠道,零售市场上不捆绑也不单卖。
wraith max拥有两条纯铜热管、纯铜底座、大面积散热鳍片,对付95w热设计功耗的锐龙轻松无压力,另外还有闪亮的信仰灯圈。

主板采用了技嘉的一块ga-ab350 gaming 3,是技嘉b350 gaming系列中的最高型号,黑红配色也很有高端的架势。
虽然这是一款主流化产品,但无论做工还是功能依然不俗,提供四条ddr4内存插槽、两条金属外壳保护pci-e 3.0 x16扩展插槽、32gbps m.2高速接口、usb 3.1 gen2高速接口、独立音频区域和专用电容等等。

内存找来了geil的两条evo x ddr4 8gb,在锐龙平台上可以轻松跑到3200mhz,测试中就是使用这个频率。
处理器、散热器、主板、内存的更多图赏,请猛击这里。

最新的cpu-z 1.78.3还没有正式支持锐龙5,只能看到一部分信息,但是型号、工艺、核心线程数量、主频、缓存容量、指令集等是没错的。

各个级别的缓存容量都没错:一级576kb、二级3mb、三级16mb。

内存频率、时序等没检测出来。频率设置为3200mhz,时序16-16-16-39。

锐龙7 1700已经完整支持。

作对比的core i7-6800k。

显卡是映众冰龙超级版gtx 1080,预超频。
测试平台完整配置如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