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前言
工具安装、说明等详细信息可参考官方文档ipef user doc
一、what is iperf / iperf3 ?
perf3 是一款用于主动测量 ip 网络最大带宽的工具。它支持调整与定时、缓冲区和协议(tcp、udp、sctp 与 ipv4 和 ipv6)相关的各种参数。每次测试都会报告带宽、损耗和其他参数。
二、功能
1. tcp and sctp
- 测量带宽
- 报告 mss/mtu 大小和观察到的读取大小
- 通过套接字缓冲区支持 tcp 窗口大小。
2. udp
- 客户端可创建指定带宽的 udp 数据流
- 测量数据包丢失
- 测量延迟抖动
- 支持组播
3. 其他
- 客户端和服务器可同时进行多个连接(-p 选项)。
- 服务器处理多个连接,而不是在一次测试后退出。
- 可在指定时间(-t 选项)内运行,而不是在设定的数据传输量(-n 或 -k 选项)内运行。
- 以指定时间间隔打印定期的中间带宽、抖动和损耗报告(-i 选项)。
- 将服务器作为守护进程运行(-d 选项)
- 使用代表性数据流测试链路层压缩对可实现带宽的影响(-f 选项)。
- 服务器同时接受单个客户端(iperf3)或多个客户端(iperf2)
- 新功能:忽略 tcp 慢启动(-o 选项)。
- 新功能:为 udp 和(新)tcp 设置目标带宽(-b 选项)。
- 新功能:设置 ipv6 流量标签(-l 选项)
- 新功能:设置拥塞控制算法(-c 选项)
- 新功能: 使用 sctp 而非 tcp(–sctp 选项)
- 新功能: 以 json 格式输出(-j 选项)。
- 新功能: 磁盘读取测试(服务器:iperf3 -s / 客户端:iperf3 -c testhost -i1 -f 文件名)
- 新功能: 磁盘写入测试(服务器:iperf3 -s -f 文件名/客户端:iperf3 -c testhost -i1)
三、 iperf的使用
1.iperf的工作模式
iperf可以运行在任何ip网络上,包括本地以太网、接入因特网、wi-fi网络等。在工作模式上,iperf运行于服务器、客户端模式下,其服务器端主要用于监听到达的测试请求,而客户端主要用于发起测试连接会话,因此要使用iperf至少需要两台服务器,一台运行在服务器模式下,另一台运行在客户端模式下。
2. 通用指令
3. 服务端特有选项
4. 客户端特有选项
5. -t -n参数联系
-t 参数说明如下:
-n 参数说明如下:
-n会重写-t参数,-n参数会使-t参数失效。
-n 30m 意思表明,传输完30m便停止,-t失效。
四、iperf使用实例
1. 调整 tcp 连接
1. 1tcp 窗口大小调节
iperf 的主要目标是帮助调整特定路径上的 tcp 连接。tcp 最基本的调整问题是 tcp 窗口大小,它控制着网络中任何一点的数据量。如果窗口大小太小,发送方有时就会处于空闲状态,从而导致性能低下。
窗口大小的理论值为:
~~~~~~~~~~~~~~~~~~
瓶颈带宽*往返时间
若瓶颈链路是 45 mbit/sec 链路,用 ping 测量的往返时间是 42 ms。带宽延迟乘积为:
45 mbit/sec * 42 ms
= (45e6) * (42e-3)
= 1890000 bits
= 230 kbyte
这是计算最佳窗口大小的一个起点;将其设置得更高或更低可能会产生更好的结果。
请注意,许多操作系统和主机都有 tcp 窗口大小的上限。iperf 会尝试检测这些限制,并在实际窗口大小与请求的窗口大小不相等时发出警告。
另一个测试方法是运行并行 tcp 流。如果总带宽大于单个数据流的带宽,就说明出了问题。要么是 tcp 窗口大小太小,要么是操作系统的 tcp 实现有问题,要么是网络本身有缺陷。
测试示例:
- 启动服务端
- 启动客户端
-
单线程测试,tcp窗口大小1000字节。(非常小,所以性能不能达到网卡瓶颈1gbit)
-
单线程测试,tcp窗口大小16k。速度有所提升
-
单线程测试,窗口调整为420k时,基本达到了1gbit的极限。
-
最后测试一下多线程,使用190k的窗口,同样可以把网卡极限跑满:
所以如果我们使用单线程传输,tcp窗口的大小很关键。
1. 2 最大传输单元 (mtu)调整
为了达到最佳效果,两台主机都应支持路径 mtu 发现。不支持路径 mtu 发现的主机通常使用 536 作为 mss,这会浪费带宽和处理时间。使用 -m 选项可显示正在使用的 mss,并查看是否与预期相符。以太网的 mss 通常在 1460 字节左右。
2. 调整 udp 连接
iperf 创建了一个恒定比特率的 udp 数据流。没有其他功能。
需要将数据报大小 (-l) 调整为您的应用程序所使用的大小。
服务器通过数据报中的 id 号来检测 udp 数据段是否丢失。通常,一个 udp 数据段会变成多个 ip 数据包。丢失一个 ip 数据包就会丢失整个数据段。要测量数据包丢失而不是数据段丢失,可使用 -l 选项使数据段小到足以容纳进一个数据包。默认的 1470 字节大小适用于以太网。还能检测出乱序数据包。由于 tcp 不会向用户报告数据包丢失情况,udp 测试有助于查看路径上的数据包丢失情况。
根据 rfc 1889 中 rtp 的规定,抖动计算由服务器持续计算。客户端在数据包中记录 64 位秒/微秒时间戳。服务器计算的相对传输时间为(服务器接收时间-客户端发送时间)。客户端和服务器的时钟无需同步;抖动计算中会减去任何差异。抖动是连续传输时间差的平滑平均值。
测试示例:
- 服务端启动
- 启动客户端
请注意,在使用较大的 50 kb 数据报(每个数据报分成 23 个 1500 字节的数据包)时,数据报重组导致的抖动较高。这里看到的数据报丢包率较高,可能是由于流量的突发性,即 23 个背靠背的数据包,然后是长时间的停顿,而不是均匀分布的单个数据包。
3. 测试tcp吞吐量
- server端开启iperf的服务器模式:
- client端启动iperf的客户端模式
- server端监听结果
① interval表示时间间隔。
② transfer表示时间间隔里面转输的数据量。
③ bandwidth是时间间隔里的传输速率 (千兆以太网 104mb/s对的)。
4. 测试udp吞吐量
带宽测试通常采用udp模式,因为能测出极限带宽、时延抖动、丢包率。在进行测试时,首先以链路理论带宽作为数据发送速率进行测试,例如,从客户端到服务器之间的链路的理论带宽为100mbps,先用-b 100m进行测试,然后根据测试结果(包括实际带宽,时延抖动和丢包率),再以实际带宽作为数据发送速率进行测试,会发现时延抖动和丢包率比第一次好很多,重复测试几次,就能得出稳定的实际带宽。
- server端开启iperf的服务器模式
- client端启动iperf的客户端模式,连接服务端
- server端监听结果
① jitter为抖动,在连续传输中的平滑平均值差。
② lost为丢包数量。
③ total datagrams为包数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