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到了ult2模式,低音量感明显增强了起来,有那种“动次打次”的轰头感。这次很明显贝斯位与打击乐位突出了出来,其他声部几乎没有强化,而且低音与重低音部分响应同样很利索,并没有因为量感的增加导致低音拖沓。
更换一首女声更多的歌曲,blackpink的《pink venom》,在关闭ult模式下女声部分足够突出,低音和打击乐部分没有盖住人声部分,女声独唱部分足够突出,rap部分也挺好听的。
开启ult1模式同样低音质感增强,但rap部分低音并没有盖住人声,整首歌听下来风格与关闭ult模式下区别不大。但开启ult2模式之后明显感到声场因为低音量感增强导致缩小了一圈,而且低音开始比人声部分突出。感觉ult2模式下的这首歌,整体风格更贴近于演唱会live版的感觉。
个人感觉,ult wear的ult模式更适合现在的流行乐、rap、kpop、摇滚这类音乐,在开启ult模式低音的听感有质的提升。甚至ult2模式的低音量感提升之后,拿来听歌更有力量感。我还特意拿它来看了一部电影,ult2模式下的低音质感与回想,与在电影院中那套专业音响差别不大,拿来看电影也是个不错的选项。
在headphones connect app中,索尼为ult模式做出了如下的定义:ult1模式增强更深的低通范围,ult2模式则在ult1模式基础上增加了bass功率(这也是低音量感提升的主要原因)。
另外,索尼在ult模式中设置了“one more thing”-均衡器模式一切可调,无论不同频段还是低音量感,都可以自定义调节或在不同风格中选择。想要不同的声音取向,索尼这次就让你随心所欲,想怎么调就怎么调。
在经过这段时间体验之后,ult1模式可以说更得我心。因为这个模式下的整体声音均衡一些,低音加强加的更多是质而非全部铺在量上,属于一种比较适合听流行歌曲的模式。而ult2模式就更适合追求轰头感的场景,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动次打次”。另外,强烈建议拿ult2模式看电影,除了不可能营造出像电影院那么大的声场,其他的体验几乎就没什么可挑的了。
降噪篇:匹敌1000x系列的优质体验
在降噪方面,索尼为ult wear搭配了v1处理器与hd降噪处理器的组合。索尼v1处理器相信大家也不会陌生,旗舰级1000x系列也使用了该处理器组合,鉴于此前1000x系列优秀降噪体验留下的深刻印象,我对ult wear的降噪充满了期待。
关于ult wear这套降噪芯片组合,其主要工作原理依旧是通过内外两套反馈麦克风的噪声进行处理,以实现降噪。简单来说,就是由v1处理器“收听”外部环境噪声进行降噪,再通过内反馈麦克风对比耳罩内噪声水平,继续通过v1处理器优化降噪。
由此可以看出,ult wear这套耳机是拥有两套麦克风模组,即耳机单元外的麦克风以及单元内的麦克风。我们可以在耳机外侧明显看到独立的外反馈麦克风单元,并且这个单元同样搭载了风噪降低结构的滤网,用来减少风噪带来的过度降噪。
这种设计带来的好处在于,可以让耳机的自适应声音控制更加自然,而且ult wear的状态切换速度与1000x系列几乎相同。
在功能方面,ult wear同样支持基于ai的自适应声音控制,同样生成了四个典型的动作场景:停留、步行、奔跑以及达成交通工具。在体验方面,由于v1处理器的加持,说实话整体的降噪感受很不错。
举个需要降噪的典型例子,依旧还是地铁通勤场景,大多数降噪耳机在地铁环境中会着重加强降噪,但随之而来的是不少用户会因为降噪导致头晕现象的出现。ult wear是1000x系列之外唯一一款开降噪戴一个小时以上我不觉得难受的机型,就降噪来说与1000x系列几乎相同。
另外一个值得夸奖的点,开启降噪的时候,如果想听到地铁广播报站的话,大家完全可以将手放置在单元外侧、覆盖触控区域,耳机就会暂时关闭降噪,让你听得清报站。拿开手之后,耳机便恢复降噪功能,这个功能点真是异常方便。
因此,就降噪这点来说,想要1000x系列那种自然的降噪感受、喜欢重低音的同学可以首选ult了。
操作功能:便捷好用的触控体验
说到操控,由于ult系列加入了新的功能,因此索尼为其加入了不少按键,并继续沿用了挺好用的触控操作。可以说,在这些按键加持下,用户的操作学习成本降低了不少。
首先,ult按键的主要操作为三种模式的循环(关闭/ult1/ult2),按下按键之后耳机会以不同的提示音提示,想要对应的声音模式,按几下就能切换到了。与ult按键同在左侧单元的还有电源键与降噪切换按键,同样是按一下开启/再按一下关闭的节奏,整体操作逻辑还是比较简单的。
比较有意思的是触控操作区,耳机右单元外侧的平面区域是主要操作区。触控区域的操作逻辑分为单击、双击与滑动,单击可拒绝接听电话、启动语音助手;双击则负责音乐的播放/暂停、接听/挂断电话等操作。至于滑动操作,向前/向后滑动均代表歌曲切换,向上/向下滑动则是音量调节。
ult wear的触控体验还是让人印象比较深刻的,得益于耳机单元带来足够大的触控面积,基本上可以当作电脑触控板来用,不会像耳塞产品那种局促的感觉。而且触控板识别度足够精准,在这段时间试用下来没有出现误操作的情况,个人感受还是挺棒的。
另外提一下,ult wear同样支持同时连接2台设备的选项,我们依旧可以在两台设备上进行自动切换,这也是之前我在1000x系列中最喜欢的一个功能点。ult wear上的设备切换速度同样比较快速,无论两台手机还是一台手机一台笔记本电脑,都能做到秒开。
作为一个苹果生态用户,ult wear的切换体验与airpods系列基本上没什么差异,切换速度快、且切换到新设备之后原设备会自动暂停声音输出。个人感觉,除了仅支持2个设备这点,索尼用第三方芯片做出了一套不亚于苹果h系列芯片的生态体验,值得点赞。
而且,多连接设备的话并不会对耳机续航产生明显影响,续航时间依旧能打。开降噪功能能够达到30个小时,关闭降噪约50个小时的续航,全天重度使用其实也是ok的。
体验总结:追求特色声音选ta就挺好
体验下来,ult wear令我印象深刻的点在于降噪、多设备连接以及声音等方面。相对于wh-1000xm5,ult wear缺少了qn1芯片,降噪拾音系统也采用4麦克风组合(wh-1000xm5为8麦克风),风噪降低结构也有所不同。尽管实际降噪体验在某些场景会弱于wh-1000xm5,但在同价位产品中优势明显。
至于声音,40mm的发声单元与ult模式的组合带来了有足够特色和可玩性的声音,在蓝牙无线耳机里很久没有这么好的低音表现了。但同样,像acg这类偏高音的流行歌曲,ult模式就不是很吃得来,属于一个有些偏科的同学。如果你是kpop、摇滚乐迷,那么ult wear的声音你绝对会喜欢,闭眼冲基本没什么问题。
总结一下,索尼ult wear可以说是这个价位将低音质感做得一流的产品,声音特色绝对是它的卖点。再加上好用的降噪等功能,以及1300元左右的售价,在这个价位区间段产品力足够强。建议大家购买之前可以线下去体验索尼ult系列产品,相信绝对会带给你与众不同的听感。
在当下无线蓝牙耳机已经成为绝对主流的今天,有声音特色的耳机反而越来越少。而这一次,ult wear卖的就是这个“不一样的声音特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