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代理模式(proxy design pattern)在不改变原始类(或叫被代理类)代码的情况下,通过引入代理类来给原始类附加功能。
代理模式的关键角色包括:
- 抽象主题(subject):定义了目标对象和代理对象的共同接口,这样一来在任何可以使用目标对象的地方都可以使用代理对象。
- 目标对象(real subject):也称为被代理对象,是具体业务逻辑的实际执行者。
- 代理对象(proxy):负责代理目标对象,它持有对目标对象的引用,并在其自身的方法中调用目标对象的方法,同时还可以在调用前后进行一些其他的操作。
应用场景
代理模式可以应用于许多场景,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场景:
- 远程代理(remote proxy):代理模式可以用来在客户端和远程对象之间建立代理对象,隐藏了实际的网络通信细节。客户端通过代理对象调用远程对象的方法,而无需关心网络通信的具体实现。
- 虚拟代理(virtual proxy):代理模式可以用来延迟加载资源密集或耗时的对象,只有当真正需要使用这些对象时,才会创建并加载真实的对象。虚拟代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系统性能和响应速度。
- 安全代理(protection proxy):代理模式可以用来控制对敏感对象的访问权限。代理对象可以在调用目标对象方法之前检查权限,如果没有足够的权限,则不允许访问。
- 缓存代理(caching proxy):代理模式可以用来缓存目标对象的计算结果,当相同的请求再次到达时,可以直接返回缓存的结果,避免重复计算,提高系统性能。
- 日志记录代理(logging proxy):代理模式可以在目标对象的方法执行前后进行日志记录,用于跟踪和调试系统运行过程中的操作。
- aop(面向切面编程):代理模式是实现aop的基础,可以通过代理对象在目标对象的方法执行前后插入切面逻辑,例如日志、事务管理等。
需要注意的是,代理模式并非适用于所有情况。在某些场景下,代理模式可能引入额外的复杂性和性能开销,需要根据具体问题和需求来决定是否使用代理模式。
编程示例
代理模式的实现方式有多种,常见的有静态代理和动态代理两种形式:
- 静态代理:在编译时期就已经确定代理关系,代理类和目标类的关系在代码中明确指定。
// 抽象主题 public interface subject { void request(); } // 目标对象 @slf4j public class realsubject implements subject { @override public void request() { // 具体业务逻辑 logger.info("开始处理请求"); } } @slf4j public class proxy implements subject { private subject realsubject; public proxy(subject realsubject) { this.realsubject = realsubject; } @override public void request() { logger.info("前置处理逻辑"); // 执行一些额外的操作 realsubject.request(); // 执行一些额外的操作 logger.info("后置处理逻辑"); } } // 客户端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ubject realsubject = new realsubject(); // 创建目标对象 subject proxy = new proxy(realsubject); // 创建代理对象 proxy.request(); // 通过代理对象调用目标对象的方法 } }
- 动态代理:在运行时动态生成代理类,无需提前编写代理类。java 中的动态代理主要通过
java.lang.reflect.proxy
类和java.lang.reflect.invocationhandler
接口实现。
// 抽象主题 public interface subject { void request(); } // 目标对象 @slf4j public class realsubject implements subject { @override public void request() { // 具体业务逻辑 logger.info("开始处理请求"); } } // invocationhandler 实现类 public class dynamicproxy implements invocationhandler { private object target; public dynamicproxy(object target) { this.target = target; } @override public object invoke(object proxy, method method, object[] args) throws throwable { // 执行一些额外的操作 logger.info("前置处理逻辑"); object result = method.invoke(target, args); // 执行一些额外的操作 logger.info("后置处理逻辑"); return result; } } // 客户端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ubject realsubject = new realsubject(); // 创建目标对象 invocationhandler handler = new dynamicproxy(realsubject); // 创建 invocationhandler 实现类 subject proxy = (subject) proxy.newproxyinstance( realsubject.getclass().getclassloader(), realsubject.getclass().getinterfaces(), handler ); // 创建动态代理对象 proxy.request(); // 通过代理对象调用目标对象的方法 } }
以上内容基于gpt创建和整理。
参考
关于作者
来自一线全栈程序员nine的八年探索与实践,持续迭代中。欢迎关注“雨林寻北”或添加个人卫星codetrend(备注技术)。
发表评论